「 木牛车载 」
2018-06-14 【佐智汽车·专访】木牛科技毫米波雷达已批量供货,获君联资本投资

2016年11月的美国纽约州雪城,FAA和NASA举办了一场无人机感应和避障技术大赛,这次大赛的冠军是一家中国人创办的公司,创办人叫王宗博。

王宗博2009年毕业于北理工雷达技术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毕业后曾在荷兰、新加坡、中国和美国的多所高校和研究机构任职。创办木牛科技之前任职于美国堪萨斯大学,负责雷达遥感、成像系统的设计。

2015年,看好雷达民用市场的巨大发展机遇,王宗博和北理工雷达技术研究所的校友们一起在北京创办了木牛科技。从成立伊始主攻无人机领域,并在取得了无人机行业雷达的技术领先和市场地位后,于2017年9月正式发布3款下一代77G汽车毫米波雷达产品,为ACC、AEB、BSD、LCA以及自动驾驶提供配套产品和完整方案。

经过接近三年的积累和发展,木牛科技建立了跨越中美的顶级技术和市场团队,实现了多行业,多应用的产品落地,其产品和技术方案已经被全球200多家客户采用。2018年1月,木牛科技完成一轮融资,投资方为君联资本,进入发展的快车道。

上周,《佐智汽车访谈》专访了北京木牛科技CEO王宗博。

 

 

主持人:毫米波雷达,总体来讲,这两年不那么受资产市场追捧,没有激光雷达那么火,甚至也不及视觉技术火。毫米波雷达应用有很多年的历史,现在它的突破点在哪里?我们想请教一下,最近Metawave拿了一千万美金的投资,是不是代表了一个新的方向?

王宗博:Metawave不能代表毫米波雷达成为一个热点或者一个新方向。因为毫米波雷达本身就是一个存在很长的技术和行业。我们从2015年开始创业,单纯出于对毫米波雷达技术的热爱,希望让这个技术变得更有用,让更多行业和人群受益。毫米波雷达的基本技术体系和产业链已经很成熟,有个别的小的技术创新点,但关键突破点还是在于与应用场景和需求的结合。围绕毫米波的投资在这几年一直在展开,但没有集中爆发,类似于慢牛行情。

 

主持人:你们无人机的产品一般是用哪一个频段的?

王宗博:无人机是用24GHz。

 

主持人:无人机市场的应用,是大众消费市场的无人机吗?

王宗博:我们不做消费市场的应用,主要还是做中大型的无人机。

 

主持人:农业有用吗?

王宗博:农业也用。在农业植保方面,我们最先提出用毫米波雷达来定高,到现在也是最火的应用之一。我们是第一家提出该应用场景,做出产品和方案来,也申请了专利。

 

主持人:那这种无人机上也应用了激光雷达吗?

王宗博:激光雷达现在不多,尤其在植保方面,它有喷雾、尘土等环境挑战。

 

主持人:那你们现在团队大概有多少人?

王宗博:中国和美国加起来 50多人 。

 

主持人:讲讲毫米波雷达的发展方向?

王宗博:雷达是一个传统技术,经过了六七十年的技术和应用演化。 之前是军事应用比较多,我们最专注的是怎么把这个毫米波雷达普及,民用化,做的更小,更便宜,同时性能更高、更智能。

 

主持人:我们知道激光雷达除了测距之外,也有识别物体的功能。毫米波雷达的技术方向是不是也要识别物体? 

王宗博:传感技术整体是朝这个方向演化 。

 

主持人:增加收发单元的话,也是可以增强它的识别能力吗?

王宗博: 增加收发单元是为了后续信息更丰富一些。但是不是说为了增加单元而增加单元,终极来看要解决什么问题。

 

毫米波雷达在自动驾驶的应用

主持人:我们来聊聊SAR。SAR(Synthetic Aperture Radar,合成孔径雷达技术)也是毫米波雷达提升分辨率的一大重要武器,但是用在车载雷达上还不是很成熟。您怎么看待这项技术?

王宗博:关于SAR,我们团队做了很多机载和无人机载的SAR系统,这是我们非常熟悉的话题。在车载毫米波雷达上还不成熟,这个观点我不完全同意。因为车载SAR也是很老的一个话题和课题。从本质上来说,SAR是提高一维分辨率的方法,同样增加单元数也是提高分辨率的一个方法。为什么车载SAR给大家产生了还不成熟的印象?一个主要原因之一在于自动驾驶之前,车载雷达并不以成像和路径规划为目的,更多是在有限成本下实现辅助驾驶功能。

 

主持人:在自动泊车上,毫米波雷达就是要替代以前的超声波雷达?

王宗博:这个是很好的方向,包括我们内部测试也证明了毫米波雷达在低速泊车上有巨大的想象发展空间

 

主持人:现在L2、L3级别车型上,配的毫米波雷达很多了,有的新车四个方向都有毫米波,这个时候就可以用毫米波做一些泊车。

王宗博:这个趋势是毫无疑问的,这是我们非常兴奋的一点。

 

主持人:那从目前的泊车方案来讲,也没有说把超声波去掉了。

王宗博:这是一个演化的过程,我认为是应用场景下技术方案演化的过程,需结合成本及成熟度等方面的综合考虑。

 

主持人:继续聊SAR。

王宗博:SAR我们认为它是一个很好的技术,但是它一定是动态的。它是一个分支,它有实孔径和虚孔径,SAR属于合成孔径,这个并不是很神秘的东西。

 

主持人:芯片供应商有英飞凌、NXP、TI,请问您是采用哪家?

王宗博: 我们有自己对供应商的判断和考虑。这几家在技术路线、产品特点、成熟度、开放性等方面还是有很大差异。国内也涌现出一些很有实力的芯片供应商。

 

主持人:现在很多车厂对探测距离要求200米,很多固态激光雷达都号称在200米以上。毫米波雷达它的探测距离一般达到多少?

王宗博:一般达到250米或300米。

 

主持人:现在大家的研发方向都是79GHz,目前都是实验品吧。

王宗博:79GHz从技术上来讲也没有太神秘的,只是雷达的工作频段和带宽不同。因为它被主机厂接受还有一个时间周期,所以给大家印象就是这个东西不成熟,实际上现在谈毫米波雷达技术已经很成熟了,再加上目前大量开放的代码和方案,完成实验品和Demo的难度很低、周期也被极大缩短。

 

主持人:我听说77GHz生产设备在国内也比较缺。

王宗博:对,这也是产业化很重要的方向。

 

主持人:最近美国在高科技领域有封杀中国的迹象,一些核心元器件将来可能不给中国。毫米波雷达领域会不会有这样的风险?

王宗博:不会。首先要把对雷达的理解从军事领域拿掉,因为它本身就是通用传感器,跟摄像头一个道理。可能大家原来认为毫米波雷达是很新技术,但是我们做了这么多年,它是很成熟的技术,也有很多非军事化的应用。其次美国是芯片输出大国,只要按规则做生意一般不存在禁卖的问题。

 

主持人:所以基本上不会有太大的禁运风险?

王宗博:对,一方面没有什么禁运风险,另外中国自主的技术研发和创造能力已经具备了。国内做的很好

 

主持人:融资方面呢?

王宗博:我们在资本市场的认可度还是不错的。今年初完成了新一轮融资。

 

主持人:毫米波雷达是很烧钱的项目吗?

王宗博:除了产线方面的重资产投入,整体不算烧钱。

 

主持人:从公开资料看,你们的产品在无人机领域用的多一些,在自动驾驶方面披露的很少。

王宗博:我们最早做的应用领域是无人机,这方面也一直是我们一块稳定的营收贡献。

 

主持人:飞行汽车项目已经有了吗?

王宗博:有了,几个数得上的飞行汽车项目都有我们在传感器方面的贡献。在我们看来,自动驾驶处于初级形态。无人机或飞行汽车的避障和规划是三维的,而汽车是两维的,它不像无人机会上下移动。

 

主持人:谈谈未来发展规划?

王宗博:关于未来发展规划,我们定位于一家以毫米波雷达为核心的平台型公司,而不是做汽车毫米波雷达的公司。

 

主持人:在汽车领域,你们的产品何时能够SOP?

王宗博:真正SOP的话,一线OEM是18个月测试和定型周期。现在算的话应该是在2019年底。另外我们会做一些后装市场。

 

主持人:后装就很快,后装的话以什么产品形态呢?

王宗博:我们有商用车的后装,防撞和BSD。后装市场我们今年预估的量还不错。

 

主持人:现在商用车的需求更迫切一些。

王宗博:对,商用车市场相对更容易切入。

 

主持人:毫米波雷达在自动泊车领域替代超声波雷达,这是一个趋势,但是什么时候会落地?

王宗博:我还是比较乐观的,因为这里面需要几次迭代及用户教育,现在看到的是第一代的方案。可能它迭代速度比较快,1-2年就会迭代一版。毫米波做泊车,现在看到的时间点是在2020年左右。今年我们的(泊车应用)毫米波雷达就会做完,明年给部分用户测试。

 

主持人:ABCD等大的TIER1掌控毫米波雷达绝大部分市场,国内的企业突破口是从价格,还是更好的性能,或者是从某个特定场景上做的比别人更好?

王宗博:我认为是要分阶段的。第一个阶段,中国的初创公司肯定会做me too的路线 。中国的OEM比较多,大的TIER1不可能每家都照顾到,留下了几家OEM给初创公司,me too产品的生存空间还是有的。第二个阶段是突破的过程,就是想清楚中国所需要解决的本地化问题到底是什么。这是超越me too的阶段,更具有创新的过程。第三阶段,未来国内企业可以来引领整个全球毫米波行业的发展。现阶段国外汽车供应商掌握着毫米波雷达的绝大部分市场空间,这是现在的现实情况,但是它不代表未来也是如此。

 

主持人:初创公司成本控制方面,并不比大的TIER1有优势。

王宗博: 如果你的技术方案跟Tier 1的方案一样,那么在供应链端一定没有优势。

 

主持人:现在除了汽车和无人机,毫米波雷达还应用在哪些市场?

王宗博:汽车应该算是毫米波应用的一个市场。机器人也可以用,无人机也是机器人的一种形态。我认为毫米波雷达作为一个传感技术,它的想象空间是非常大的。未来你看到有多少个摄像头,就可以想象有多少个毫米波雷达,我认为这是很值得兴奋的事情。它不是替代(摄像头),而是互相补充。

 

主持人:它能够使摄像头增强哪些性能?

王宗博:提升距离及可靠性,比如说三公里以上,一个摄像头看不了那么远,我可以用雷达来提升距离。比如说佐智这么大的园区(700亩),要知道哪里有人,可能一个雷达就可以解决了。

 

主持人:摄像头看不见的。

王宗博:毫米波雷达可以做到超视距,包括被遮挡的地方。

 

主持人:被遮挡也能看到?

王宗博:对,雷达具有穿透力,根据频率、波长的不同(决定不同的穿透力)。我举个例子,我们在南极做的工作,毫米波雷达穿透冰层可以到五公里,下面就是石头,它是一个非常有想象空间的应用技术。我还是那个观点,一个技术真正能够为大家服务的机会,在于让每个人都能够用的起,毫米波雷达并不是完全革命性的技术。

 

主持人:它现在属于什么时期?

王宗博:它在民用上还属于早期,但是在汽车的应用上已经很成熟,但是有一个变革的机会,所以一下子出现很多做雷达的初创公司,这说明这个市场大家的兴趣度很高。

 

主持人: 24GHz已经算是成熟了。

王宗博:是的。另外表明一个观点,不是说24GHz就成熟,77GHz就不成熟。这只是频率的选择不一样,24GHz雷达波长大,导致通道数多的情况下体积比较大 。24GHz雷达是很好的技术,24GHz空气损耗很少,穿透力更强。大家都认为频率越高越好或越难,这个逻辑我不完全认可,24GHz可以做很多事情,比77GHz要好很多。

 

主持人:有的人讲,激光雷达和毫米波雷达,会依赖材料技术的革新。就像刚提到的Metawave雷达采用了更新的材料。

王宗博:首先超材料不能完全理解为材料的革新,这个技术和提法也是从20、30年前开始的。不管用什么材料,是需要经过IC化的过程的考验。毫米波雷达真正有意义的,就是它的IC化的过程降低了生产成本,从而降低了应用成本。

 

主持人:如果将来大规模应用在汽车上,产线如何保证?普遍认为国内产线是个短板?

王宗博:产能应该能达到百万级 。主要原因是之前国内这个级别产能的产线还没有,并不是说这个东西有多难。

 

主持人:因为巨头都不在国内生产,全是在欧洲、美国?

王宗博:对,新加坡也有,24GHz在中国有生产的。

 

主持人:毫米波雷达对于行人识别等方面,现在有什么具体的进展?

王宗博: 这里面首先有一个误导,为什么大家觉得大的厂商的毫米波雷达为什么测不到行人,这完全是一个错误的认识。它能测到行人,只是没有输出。因为毫米波雷达本身做的是ACC功能,它在分类的时候,已经把不是车的目标过滤掉了,呈现出一个假象识别不到人,实际上是一个错误的认识。这种毫米波雷达本身为ACC功能服务的。

 

主持人:也就是没有识别人的任务。

王宗博:对,因为是功能驱动。其实雷达的探测和识别能力还是很强的。

 

主持人:美国是不是在这方面研发的基础更好,国内是不是稍微差一些?

王宗博:并不绝对。国内的高校和研究所积累很好,也出现了很多很有实力的创业公司。


北京木牛领航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市海淀区康健宝盛广场C座9层
010-82718730
marketing@muniu.tech
版权所有 北京木牛领航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7043564号-1 网安备11010802024201号
010-82718730
点击留言合作意向
联系我们的产品专家
如果您有任何问题,可以在此留言,我们会尽快与您联系
  • 姓名*
  • 公司名称*
  • 公司邮箱*
  • 联系电话*
  • 请说明您的需求或者感兴趣的产品*